close

  

                     
                                                 「水之花園」餐廳       

          

2009/10/16------自己也可以成為「人間美」

 

這個可被理解的社會既不是聖人的社會,也不是自私的社會,它是我們凡人世界的一部份。

   

我們每一個、每一個都是平等的凡人,不應過度高估自己,但也不應低估自己。事實上,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份力所能及,很有限但卻很實在的力量。從個人小世界經營起,一直衍申到外在大世界、大世界。

 

記得寫作《田園之秋》的陳冠學,在另一著作裡寫下這段對比「自然美」與「人間美」的文句。他說:「縱無法完全生活在美之中,人也不合生活在美的匱乏之中。大自然的美,人容易領略到,人間美則未必。設法隨時隨地發現人間美,這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件事。」

 

而我則通常會繼續引申陳先生的話,鼓舞周邊的人說:與其努力向外找尋「發現」人間美,倒不如向內自己以身作則起。我們每一個人,都能以身作則盡力作好自己本分,這就是人間美。

 

此刻想起,薩依德那段類比自己與弗洛依德處境雷同的話:這是個值得小書數行的寓言,通常我不把自己當成例子。

 

而如果,如果我們社會還真的需要「人間美」的話,那適合的對象應是指向包括自己的大家。於是我們可以延伸薩依德的話,類比如是說:這確實也是值得小書數行的寓言...,當然大家都可以把自己當成例子之一。

 

 

 

2009/10/13------經營自己「正向向陽」的小世界


                               歌德時常對著天空的雲朵發呆

德語系文學家歌德曾說:「每天應唸一首詩,看一幅畫,

以及聽一首曲子。」

 

確實,我時常覆頌與練習,
在自己能力可及、同時也是範圍可及的個人小世界裡,
努力經營。

 

 

也許是自己的幸運,也或許是自己的「堅持與選擇」,

期望中「理想的生活形態」,

我算一算,大概已經實現接近百分之五十了。

 

 

目前,

可以唸我想唸的書,聽我想聽的音樂,

工作上還算樂在其中。

(作為一位教育工作者,我常與同學與同事說:

我的上課方式是「帶有一些些舞台劇風格的即興演出」。)

 

 

一方面知福惜福,

一方面也覺生活愈簡單愈好,

食衣住行育樂,還真是樸素到可以。

(好幾年沒有開車上下班,每天來回公車上,

反而可以天馬行空無限遐想。)

 

 

我儘可能友善關懷週遭我會遇到的人,

即使極少數我不喜歡的人也是如此,

讓自己成為「正向向陽」的中心所在。

所以比較負面的話,

除非「公共」必要,不然只會到我耳朵,不會及於嘴巴。

 

 

也不知為何,

在大部分的群體中

我常是笑點之所在,

常被大家戲弄著,但也與大家一起歡笑著...自娛娛人。

 

 

至於另外的百分之五十「不滿意」

則幾乎都是他人與外在大世界,

我能力、範圍不可及的無可奈何。

 

 

但「理想的生活形態」,我希望繼續往百分之六十的目標邁進,

最近發現,剩下的百分之五十,

似乎是需要更多的智慧與豁達,才能漸次前進。

 

 

究竟生命什麼時候會結束?

我不去多想,同時事實上也無法預想。

但我現在確實每天每天

很珍惜地呼吸著這樣的空氣與氛圍;

同時有機會,會跟週遭的人說「你也可以這樣做」。

 

 

以上,是一位接近45足歲中年人的生活心得報告。

(在此,感謝一位我非常要好的朋友,

以及一位我非常尊敬的長者,當然還有sakuai,由於他們

我的生命才有機會這樣體會。)

  



2009/9/10------完人最終止熄了他所有的愛


                                                     St. Victor修道院

也許對許多人來說,

閱讀就是閱讀,

不會對既定的生活軌道有太大的影響或改變。

 

但以下這段話,

卻真真實實地讓一年多前不安於現狀的自己,

漸漸平息下來...。

 

這是來自英國薩克森的12世紀僧侶聖維克多.雨果

的話語,他說:

「一個人若覺其故鄉是甜蜜的,那他仍舊只是一個纖弱的初學者罷了;而當他認為每一寸土地都是其故土時,則可算是強者;但當他將整個世界視為異域他鄉,則應就是完人了。纖弱的靈魂只將他的愛固著在世界的某一個點上;強人則將他的愛擴充到全世界;但完人最終卻止熄了他所有的愛。」

 

在這之前,周圍的人都知道我到處在找尋農田,

想實現童年往事的回憶,

有位好友在幾次規勸無效後,甚至都說出

「乾脆家鄉農田分一些給你」的話。

 

事實上,是以上僧侶雨果的話,

讓長久焦躁不安、希望遠離都市的自己,

逐漸「穩」了下來。

 

然,這一段被引用的文句,

前面卻還有一段非常重要的話,常被忽略,那是:

「對一位實踐者的心靈來說,成就德性的開始,首先要學習一點一滴的、努力改變可見且變動的事物;在經歷如此鍛鍊過程之後,才能在最後將這些一起拋諸腦後。」

 

也就是說,雨果在「理論」論說後面三個階段時,

是有一個直面現實挑戰的「實踐」歷程。

   

此時,感覺這完整的美麗詩篇,

像音樂般,餘音繞樑於那千年不變修道院之中:

``It is therefore, a source of great virtue for the practiced mind to learn, bit by bit, first to change about in visible and transitory things, so that afterwards it may be able to leave them behind altogether. 

 The person who finds his homeland sweet is still a tender beginner; he to whom every soil is as his native one is already strong; but he is perfect to whom the entire world is as a foreign place. The tender soul has fixed his love on one spot in the world; the strong person has extended his love to all places; the perfect man extinguished his."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erbertfrommar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