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4/6------一個討人喜歡的小小永恆
------來自萊辛與尼采的,對康德哲學的挑戰
康德一生都沒有離開這個科尼斯堡。
作為德語系康德哲學的追隨者,或者,
更準確地說,是法語系盧梭思想的宣揚者,
(康德客廳唯一的畫像是盧梭),
這些年來,被兩位思想家挑戰成功,
分別是萊辛與尼采。
一、來自萊辛的挑戰,那是,「友誼」高於真理的信念。
(鄂蘭《黑暗時代群像》中的〈黑暗時代的人本精神〉)
康德那,別無目的、沒有任何附加條件的、最純粹的「無上命令」( categorical imperative),應該是每個人所認知的「真理」吧。
但萊辛卻這麼,挑戰地說著:
為了保住友誼、保住人與人之間的對話空間,即使有所謂的真理,他也會毫不猶疑地,將友誼置於真理之上。
萊辛
不知康德會如何回應萊辛,但個人確實被,萊辛的「人本精神」說服成功。
但我不會為此,而走到價值的「相對主義」,甚至是「虛無主義」。
目前,依然會強調目前保有的、主觀的價值觀(但隨時懷疑、修正);只是,對他人「沒有惡意」的不同價值觀,學會平等尊重。
而這確實是,令人珍惜的「友誼」(friendship)。
二是來自尼采,那是,「最根本的異端哲學」、流變思想家。
(薩弗蘭斯基《尼采:其人及其思想》)
西方哲學史上的關鍵轉折,確實發生在康德的批判哲學。它的重要性在於,第一次那麼有說服力地,確定了人類認識的有限範圍,以及,人之所以為人的價值所在。然而,在尼采看來,它仍是「存有」(being)不變的最後迴光。事實上,在尼采之前,馬克思的學位論文《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和伊畢鳩魯自然哲學的差異》,就是「流變」(becoming)哲學的開端之一,歡呼著「原子偏離直線而偏斜」。
「酒神」般的尼采,說著一段,至今讓人印象深刻的話,他說:
康德的純粹先驗「無上命令」,是過去「存有」的宗教餘緒;那是在,人類有限的悟性裡,一個討人喜歡的小小永恆。
「位我上者燦爛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在尼采高喊「任何偶像都是黃昏」的眼中,竟只是「小小的永恆」。
尼采對康德哲學的說明,到現在,仍讓有志於思想者,沈思不已...。
我越來越能理解「尼采的勇敢」,正如薩弗蘭斯基在《尼采:其人及其思想》的接近最後,有著這麼一段話:
我們應該離開基礎穩固的理性王國,航向一望無際的不可知的大海嗎?康德這麼問,並且奉勸我們留下來。但是尼采決定要出航。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