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11/4/13------論托爾斯泰的晚期風格初稿
                                              (2011年闊葉林春季讀書會的暖身墊背之四) 

                     

                                托爾斯泰是文學上的貝多芬

貝多芬的晚期作品,除了第九號合唱交響曲外,
其他如最後五首鋼琴奏鳴曲、最後六首弦樂四重奏與17首鋼琴小品等,
其實,一直到20世紀阿多諾提出的晚期風格解釋,
才真正明朗。

在這之前,
姚阿幸或布拉姆斯等人的「新古典」,
或是李斯特、華格納等人大膽地戲劇化實驗,
他們都自詡其路徑,才是貝多芬的「真正」創造繼承者。

但以上兩派,對貝多芬的晚期作品「究竟」,
事實上都是「不知該如何說是好」!

1898年,竟有一人在其《藝術論》中,
直指貝多芬晚期作品是不知所云,
他還直接點名第28號鋼琴奏鳴曲「是假的」。

如果說,托爾斯泰所反映的是「知者知之,不知者稱不知」,
那托還真是,真實、真誠地可愛。

此刻的托,在真、善、美三者中已做出抉擇,
善凌駕涵蓋一切,那「真」的認識
貝多芬的特殊藝術風格之「美」,對他來說,
是難、無法理解,並很快地做出「價值判斷」。

20世紀阿多諾,首度嘗試論述〈貝多芬的晚期風格〉,
他稱這是「主體性石化」,
那些休止、突兀、停頓,
也就是主體衝決而去的當下,
作品感覺被遺棄在後、猶如碎瓦紛飛...。
阿多諾總結,「在藝術史上,晚期作品是災難」。

如果大家聆聽那17首鋼琴小品,
阿多諾的以上描寫,
還真是「如真如實」啊!

而有趣味的是,
托爾斯泰《懺悔錄》縮影的《藝術論》隔一年,
其《復活》作品,
風格路徑正是,文學上的貝多芬
晚期風格後塵...。

貝的晚與托的晚,
他們倆人其實已在音樂與文學上,
獲得巨大聲名,
不須或不一定要如此「與世難諧」。
但藝術家的「真善美」,
卻讓他們都走上同一條道路。主體衝決向前...。

《復活》出版後,
托爾斯泰被東正教開除教籍,俄羅斯政府甚至必須準備
並宣佈
「托爾斯泰死後,禁止一切示威遊行」。

《復活》是一本足以動搖俄羅斯社會之書,
也是後來1905年、1917年俄國大變動的寓言之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erbertfrommars 的頭像
    herbertfrommars

    愛自己,愛這個世界

    herbertfrommar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