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6/10------「巴赫金複調評論」的詩學問題(初擬)
巴赫金
昨天與大樹的電話中,已經感受到7月31日「闊葉林夏日讀書會」,又要當「墊背」的氛圍了。
托爾斯泰應是封建貴族的最後迴光:像這樣出身背景的人,其「生命美學」的可能極致吧(我還想到的是,那位英國的卡萊爾)!
反觀杜斯妥也夫斯基,則是期望每個人都能有自由意志,最早「雅各賓」布爾喬亞的理想典型。
巴赫金評述杜斯妥也夫斯基的小說人物,真是別具慧見。
「一個人的身上總有某種東西,只有他本人在自由的自我意識和議論中才能揭示出來,卻無法對之背靠背地下一個外在的結論。...只要人活著,他生活的意義就在於他還沒有完成,還沒有說出自己最終的見解。」
因此,杜斯妥也夫斯基自稱自己是,「最高意義上的現實主義者」,實是當之無愧啊!
但是,今天這個由目前「現實人性」,所演變的資本主義世界結構,到底還有多少選項,可以讓我們自由選擇呢?在這樣,由大資本家所掌控的,撲天蓋地「文化霸權」裡,我們似乎只能在他們制定的遊戲規則(如WTO)中,進行有限的自由選擇。
以上是,我對巴赫金「複調」評論震撼之餘,一直縈繞於心的,另類「藝術視覺」感想。
也因此,在我看來,「巴赫金複調評論」的詩學問題,正在於:它沒有弱化,反而強化了當今資本主義「文化霸權」的羽翼。
回顧過去,馬克思一整個脈絡以來的,對資本主義社會批判:顯然不是沒有成功,就是尚未完成。亦或是,個人較為消極的看法:那是,當今人性所無法超越的界限;而這就是,「現實人性所呈現的現實人生吧」!
感受此刻心境,無怪乎,自己對整體大世界「晚期風格」之體會,會油然而生。
所以,在這樣的自己「情感結構」下,捧讀像托爾斯泰或是卡萊爾等人的作品(對當時「新興」資本主義社會的「威權」批評),會有一定程度的共鳴。雖然他們沒有能提出積極正面的「處方」,但托爾斯泰的最終「出走」,也確實照映出今天仍舊無法擺脫困境的「貴族寓言」。
而來自封建貴族的不滿或是「鄙視」回聲,其對當前世界的「有效性」說明,可能仍,不輸給杜斯妥也夫斯基,甚至是巴赫金。甚至巴赫金的評論,必須再向前。
也因此,近來一方面消極尋思,大世界「晚期風格」的可能詮釋;同時,也在2011年此時,積極找尋「出路」。只是,眼前的事實,依舊是漫漫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