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12/7/4------年輕人,就是要運動的啦!

                      



很喜歡跟年輕人一起日常生活,上課、打球、聊天等等。原本以為在學校,與網球校隊「練比賽」已經夠幸福了,這幾天,傍晚在彩虹網球場看小學生、中學生「玩球」,更是開心。

 

約略四天,我會選一天,只是拎著球拍,到球場散步當觀眾,這是我所謂的運動休息日。昨天,剛好遇到熟識的教練們,在教年輕小朋友打球。果然,年輕人就是要動的啦...。在夕陽黃昏、晚風習習下,看著他們在教練的安排下,不時傳來笑聲地愉快跑動著。哇~,這真是好美的場景啊!我流連忘返到,回到家時,已是晚上八點。

 

在這裡,我一定要說,與年輕人打球時,大家的快樂指數都很高,而且有,年齡愈低指數愈高的傾向。反觀,除了少數例外,年齡愈高的球友,不僅重勝負、又常繃著一張臉、無趣至極。奇特的是,他們大都重視「小孩子打球要有禮貌」,然後呢,時常佔據一面場地後,一群人一打就是三、四個小時。

 

與國外學校比較,我們的運動設施嚴重不足、國人普遍沒有運動習慣。當然,我們都知道,這是升學主義、「唯有讀書高」的產物。

 

我的童年是在嘉義鄉下,傳承了嘉義棒球與桌球的運動風氣,而網球學習,因為棒球與網球幾乎一樣,只是軟硬不同,然後,「桌上網球」變成真正網球,所以,打網球幾乎沒有難熬的適應期。

 

不過,即使如此,國中以後,就幾乎都在書桌旁,然後印象中,總是眺望著空曠曠的各類球場。甚至回想起,在鄉下,小學五年級時,一次考試因為填錯答案「沒有滿分」,當場昏厥。我還記得,當天導師是載我回家的。

 

這個「象徵事件」,意味著,我們這個年紀的年代,在六年的中學生活裡,升學競爭、運動不夠、睡眠不足,是多數人的常態。(最近得知,這在法國是違憲的,因為學校如果讓學生如此,是違反基本人權的。)

 

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一直到三十五歲當上老師,才得以漸漸回復我所熱愛的運動。在如此過了五年之後,四十歲時,作了生平第一次全身健康檢查,而竟然,身高赫然從177.5變為179.1。自己一時驚嚇萬分(怕什麼基因突變),旁人則好奇羨慕地問,我到底都吃了些什麼?

 

一直到一位理解這方面的專家同事,確信地告知,這是好事情之後,我才鬆了一口氣。不過,從此之後,鮮奶就成了我的拒絕往來食物。

 

.....

 

說實在,一開始當上大學老師,確實高興。因為,在許多人的心目中,這似乎是成功的範例。但自從,約十年前,我二哥永遠離我遠去之後,這「得意」就變成,一天比一天更深刻感受的「歉疚」。特別是,後來愈來愈多地明瞭,我與二哥命運聯繫的同與異後,我甚至覺得,這樣的「成功」是有罪的。我的競爭意識、追求「卓越」,無形中造成對兄妹、對其他人的壓力。當然,我知道我不是個例,而是這整個教育體制的普遍縮影,甚至是,整個社會的價值觀。

 

人與人之間,是無法比較的。台中的李醫生,每次說到這,幾乎用的都是,肯定、無上命令的語氣。曾經,幾次想離開這個工作崗位,但努力了數年,至今仍覺「無處可去」,甚至時常絕望地自覺,「自己什麼都不是,只是別人的壓力與負擔」。

 

這些年,除了積極傳達「新」價值觀外,我消極能做的是,刻意選擇「不升等」,不願繼續在這,熟悉的「遊戲規則」下,製造更大的「落差」。我選擇當一個「像學生般的老師」,然後,期許同學,當個「像老師般的學生」。

 

然後現在,一天到晚,很囉唆的,不斷地跟同學說:即使功課再忙,也要養成運動的習慣。二十歲左右的年輕人,就是要動的啦,不是嗎!

(連文字,也開始囉唆起來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erbertfrommar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