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22------多餘人、新人、地下室人與「復活的人」
------2013台中闊葉林書店「多餘人」讀書會的暖身墊背文
這些選擇,當然是從普希金開始的。
赫爾岑在其《往事與隨想》裡,提及「多餘人」的定義,
那是格格不入,在新時代下的俄羅斯貴族苦悶。
赫爾岑提到的「多餘人」畫像有:普希金《葉甫蓋尼.奧涅金》的奧涅金、萊蒙托夫《當代英雄》的畢巧林、自己著作《誰之罪》的別利托夫,還有屠格涅夫《羅亭》的羅亭與岡察洛夫《奧勃洛莫夫》的奧勃洛莫夫。
而我們知道,一八六二年車爾尼雪夫斯基被捕下獄後,在監牢裡寫下影響後人深遠的《怎麼辦?》,那是強調合理利己主義的「新人」。
杜思妥也夫斯基則在一八六四年寫下《地下室手記》,從溫情人道主義轉向現實人道主義,那是他的「地下室人」告白。
不過,杜思妥也夫斯基在其最後的《卡拉馬佐夫兄弟》裡,其主角阿遼沙卻像是一個全新的開始...。
然後,從托爾斯泰小說《復活》裡,描繪出一個「復活的人」(自己幾乎快變成托爾斯泰主義者了)。一個回顧過去、不斷自省,最後跨越個人出身背景「範疇」(不管是貴族、布爾喬亞或是普羅大眾),有著最廣義的宗教信念,回「復」,並重新「活」過來的人生新選擇。
「多餘人」、「新人」、「地下室人」,還有「復活的人」(請大家多多包涵我的想像)。沒想到,在俄羅斯的文學裡,可以提供大家,這麼多樣的人生抉擇!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