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999年成立的西東詩篇管絃樂團
                        
前言摘要:
    《西東詩篇》是歌德第一次接觸阿拉伯文化之後所寫成的詩集。1999年猶太裔的巴倫波因與巴勒斯坦裔的薩依德,集合以色列與阿拉伯世界的年輕音樂家,以歌德著作為名,在德國威瑪組成管絃樂團。然1999年以來,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的衝突,並沒有因為1993年奧斯陸協議而有所緩和,現實暴虐依舊。不過樂團卻嘗試扮演起兩邊的對話溝通橋樑,其音樂演出堪稱是以、巴衝突下的無言見證。由於美國主流媒體的長期忽視與敵視巴勒斯坦,這篇文章明顯從巴勒斯坦人的角度陳述,特別是薩依德的觀點,還請讀者多多指正。 

 
                                                                  與團員討論中的薩依德 


以下是本文八個章節的目錄:  

一、               
石頭對槍炮

     二、                日暮鄉關何處是

     三、                那裡還有種族隔離牆

     四、                西東詩篇管絃樂團創立

     五、                政治人性的幽暗

     六、                音樂的見證與孤獨

     七、                命運交響曲

     八、                如果音樂還有積極意義

 

        
                                                                        樂團指揮巴倫波因 
 



一、
石頭對槍炮

 

即使是最偉大的悲劇作家也可能難以想像出這樣的情節,對此題材思忖再三。而這更加證實了:政治人性之本惡以及權力使人腐化的定理,沒有制衡力量的絕對權力必然造成絕對的腐化。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際,全世界最能理解什麼是無家可歸與顛沛流離的民族莫過於猶太人,特別是他們經歷了納粹集中營的恐怖煉獄。然而今天的以色列,在建國之後的60多年來,居然幾乎以同樣方式殘酷對待其境內與周遭的巴勒斯坦人,可以說,這是以色列猶太民族的政治人性幽暗面。一個才在最近遭受希特勒有計劃屠殺的苦難民族,理應最能體會家破人亡痛苦的民族,沒想到,在達成自己建國目標之後不到幾年,也做出類似納粹種族淨化的措施,受苦者瞬間變身成為加害者,苦難的一方變成巴勒斯坦人。

 

今天國人對以、巴衝突的刻板認知,是以美國為首的國際媒體長期形塑而成,每次報導相關新聞時,幾乎都是從以色列的觀點出發。所以不管在影像或平面媒體,我們所看到的幾乎都是:以色列人非常可憐,每天都必須面對扔擲石頭的巴勒斯坦「恐怖份子」;但他們卻非常團結且全民皆兵,每次都能以寡擊眾取得令人讚嘆的戰績。

 

然而真實的另一面卻長期被刻意篩選掉。因為另一邊扔擲石頭的巴勒斯坦「恐怖份子」(不只年輕人,還有許多小孩子),其所面對的是,長期被刻意隱蔽的坦克、攻擊直升機與荷槍實彈的以色列士兵。也因此,當石頭敲擊到坦克、鋼盔時,變成了最荒謬的「攻擊武器」,這是弱勢者最蒼白無力的反抗。

  
                                               長期被刻意隱蔽的「被」扔對象竟是坦克

而更讓人難以想像的真實情節是:發生衝突的地方,幾乎全都是原先聯合國劃給巴勒斯坦人住的約旦河西岸與迦薩走廊。而這些國際協定
[1]中明定巴勒斯坦人可以合法居住的地方,卻在1967年後被以色列非法佔領至今。所以準確地說,巴勒斯坦人所丟出去的石頭,是對其家園最無可奈何的捍衛行動,而以色列的真實作為卻是外來的侵佔破壞者。

  
                  這是1947年聯合國的分治計劃圖,黃色區域是
                  劃給巴勒斯坦人居住的,最中間就是約旦河西岸
                 、西邊鄰埃及的是迦薩走廊,而北邊與黎巴嫩
                  相鄰的區域現已被以色列完全占領了。

        曾經惶恐婉拒出任以色列總統的愛因斯坦,在他生命的最後一年,透過與友人的書信,表達了他對以色列作為的反省。愛因斯坦表示:我們必須不斷表明我們要為生活在我們之中的阿拉伯公民建立完全的平等,理解他們當前處境中的固有困難。...我們對待阿拉伯少數民族的態度對我們作為一個民族的道德水準來說是一個真正的檢驗。很不幸的是,愛因斯坦的憂慮成真,猶太民族的道德水準沒有通過檢驗。

  
                              愛因斯坦的憂慮成真

        事實上,對巴勒斯坦問題的應對態度,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政治試金石。在過去幾十年裡:許多人願意為反對南非種族隔離政策發聲,支持南非的非洲民族議會以至最終種族隔離廢除;也願意為尼加拉瓜桑定政權遭受美國雷根政府攻擊、前南斯拉夫境內種族滅絕請命,甚至為緬甸翁山蘇姬與西藏達賴喇嘛仗義執言。但這些異議之聲,幾乎獨獨對巴勒斯坦所發生的一切,選擇沈默。

  
                             勇於說出真相的薩拉瑪戈
        1998
年葡萄牙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薩拉瑪戈,在2002年跟隨「國際作家議會」實地參訪被以色列占領的約旦河西岸,之後對巴勒斯坦人遭遇深感同情,並說出了「在此發生的罪行可與奧斯維玆集中營相比」。雖然,這樣的話語就像小孩說出「國王的新衣」般誠實,但仍然引起歐洲文化界的震動與不安,甚至是過去一直都相當同情巴勒斯坦的瑞典也不例外。

  


備註:以上照片分別來自以下網站
http://www.knowledge-is-the-beginning.com/ http://www.democraticgreensocialist.org/boycott.htm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1947年11月,聯合國對於英國巴勒斯坦託管地做出了猶太人與阿拉伯人都不滿意的土地劃分。在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宣告建國的之際,猶太民兵部隊不僅控制了聯合國劃給猶太人的土地,同時也奪取了部分聯合國劃給巴勒斯坦人的土地,也就是約旦河西岸與迦薩走廊。因此以色列一建國,立刻引起周圍五個阿拉伯國家(埃及、約旦、伊拉克、敘利亞與黎巴嫩)的敵對攻擊。但所謂的「敵對攻擊」的真相卻是:這些周圍阿拉伯國家原本要抵制聯合國的土地劃分方案,但「軍事行動」卻僅淪為捍衛聯合國劃給巴勒斯坦人的土地,希望能趕走在約旦河西岸與迦薩走廊上,被猶太民兵奪取的土地。然戰爭的結果是,以色列全面勝利,不僅擁有聯合國劃給他們的土地,同時也控制許多原本聯合國劃給巴勒斯坦人的土地。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是最大的輸家,第一次以阿戰爭結束後,高達72萬人,約百分之70的巴勒斯坦人流落為難民。


其他的七篇文章請點閱--「周遭暴虐的無言見證」(倉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erbertfrommar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