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10/4/4------知識與道德是不相關

 

 

                                                伽利略
身在教育界,

我最不能忍受的是,

周邊的人會「自視」自己是高級知識份子,

然後言談中流露對一般平民百姓的優越感。

 

 

康德曾經為此說了以下這段話:

我輕視無知的大眾。盧梭糾正了我。我意想的優越感消失了,我學會了尊重人,認為自己遠不如尋常勞動者有用,除非我相信我的哲學能替一切人恢復其為人的共有的權利。

 

 

知識與道德是不相關的,沒有正相關、沒有負相關,

而是不相關。

那是分屬不同範疇的,實然的認識論與應然的倫理學。

 

 

在康德之前,

實然認識論主要由「唯理論」主導,

17世紀伽利略經驗實證哥白尼的「地動說」才是正確時,

他卻遭到當時教會的迫害。

教會的創世論自認才是永恆不變的「唯」一真「理」,

哥白尼、伽利略,甚至是後來的達爾文,

都不能有所異議,

即使實驗室一再「經驗地」證實可能是如此,

也必需臣服於權威之下。


「唯理論」在認識論領域大行其是,

是領域範疇的錯置。

是因為牛頓的科學成就,讓康德下定決心主張,

認識論應由「經驗論」主導。

 
五島醫生與彩佳護士,在劇中,其實正實踐這樣倫理學的「純粹性」

反觀應然倫理學,卻恰好相反,

一直由「經驗論」主導。

我們做一件自己認為理應如此的是,卻一直想到的是經驗的結果會是如何。

善應該有善報、惡應該有惡報,

抑或指望來世有好報。

康德說,

如果做一件自己自許應當做的事,

它附加的條件愈多,愈不「純粹」,

那麼反而弱化了人應當行為的可貴價值。

相反地,根本無任何條件,「純粹」地認為就是應當這麼做,

遵從內心意志的「categorical imperative」,

雖千萬人吾往矣,

那麼人的價值,在此才得到充分展現。

以前,做一件自己認為理應如此的事是「他律」,

於今是「自律」,

也因此,許多人這麼說,

康德完成了倫理學的哥白尼革命。

 

 

所以,「經驗論」在倫理學領域大行其是,

也是一種領域範疇的錯置。

是盧梭的思想,讓康德清楚理解,

倫理學應由無外在權威的「唯理論」主導。

 

  

Ps. momoko妳知道嗎?昨天我在車上就這樣與sakuai說,從她的眼神中的回應發現,我真的好像是火星人。

 

 

 

2009/8/27------位我上者燦爛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

              

                                                 康德
一般人總會期待「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但現實總非如此時,

只好再加一句「不是不報,只是時機未到」。

而當實際歷史讓大家看多了

好人不長命,禍害遺千年」的反例時,

又只好訴諸宗教的來世報應。


以上的倫理學難題困擾著哲學家幾千年,終於在

18世紀的康德那裡得到了如尼采所說的:

「在人類有限的悟性裡,一種討人喜歡的小小永恆」。

 

康德幾經思索後認為,如果你做一件你認為應該做的事,附帶有任何條件(不管是功利或宗教的回報),那這只不過是假言的、有所目的的行善。康德認為真正感動人心的道德應是,沒有任何附加條件的,做你心中期許你應如此做的道德律令

而這道德律令愈是純粹、愈是沒有任何目的,則愈是能彰顯人的崇高,他稱此為遵從心中的「無上命令」。

  

                               聖雄甘地1948年不幸遇刺

而這如同哥白尼在天文學上的革命一樣,地球從「他」轉到「自」轉;康德以上的道德觀解釋,也被形容為倫理學上的「哥白尼革命」,因為他把道德基礎從經驗的外在對象(物),轉移到先驗主體(人)的意志,「他律」變成「自律」。

 

1788年完成的《實踐理性批判》結論裡,他更是以

「位我上者燦爛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作為總結,

彰顯人的真正崇高與價值所在。


            拉丁美洲家喻戶曉的格瓦拉1967年被補遇害

而康德這所謂的小小永恆,至今仍感動著許多人:因為即使「歷史實然」雖然依舊好人不一定有好報;但「道德應然」卻仍應為所應為,雖千萬人吾往矣。

 之前「哲學的世界」文章請點閱--「哲學的世界」(倉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erbertfrommar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