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7------我們的俄羅斯老鄉尼古拉
------把小說人物寫成像自己年輕時的托爾斯泰
在人物描述的外型上,尼古拉幾乎就是年輕的托爾斯泰。參加過克里米亞戰爭、愛好狩獵以及對農業改革有自己一套看法,這一些具體的生活經歷,托爾斯泰某種程度地透過這位平庸無奇的尼古拉,呈現在小說中。
尼古拉反映的,應該不僅僅只是托爾斯泰他自己的部份經歷,並以此管窺、想像他多少世代的莊園貴族祖先。一方面,尼古拉會氣著說「我們的俄國老鄉真沒辦法」;但另一方面,他卻也全心全意地愛著,我們的俄國老鄉。從《戰爭與和平》的尼古拉,聯繫到《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列文與《復活》中的聶赫留朵夫,我們會發現三者人物性格上的相似與連貫。而這三者,共同也都指向作者托爾斯泰自己。
這位有著永遠驃騎兵脾氣的貴族尼古拉,不喜歡安德烈,他說他「看不慣男人身上所表現的那種高深莫測的精神生活,認為這是故弄玄虛。」(頁1265)要不是經歷往後的戰爭與和平,尼古拉的一生,應就是長期封建社會中的一般貴族縮影。
一八○五年所謂三皇大戰的奧斯特里茨戰役,尼古拉同安德烈一樣身在前線,這是他生平第一次打仗。在奧地利這裡,同樣是有著為何而戰的疑惑,安德烈負傷之後是第一次對天空的禮讚,而尼古拉則是昏迷夢見家鄉、家人。
很快復原後,任務在身的尼古拉,竟然機緣看到戰敗落寞的皇帝亞歷山大一世,但完全的效忠之情,讓他驚慌失措,甚至認為這個時候去見皇帝會讓皇帝更難受,最終錯失了讓他當面向皇帝表達赤子忠心的唯一機會。但也不過四年不到,一八○九年,竟然尼古拉的皇帝,這次是聯合拿破崙攻打奧地利,當俄羅斯與法國兩個皇帝在涅曼河會面之後,尼古拉可是怒氣沖沖地說:一個合法的皇帝不可能跟罪犯拿破崙講和。讓尼古拉感慨地是:如今拿破崙當上皇帝了,亞歷山大皇帝也喜歡他,尊敬他。那麼,那些丟胳臂缺腿的人和犧牲的人又是為了什麼呢?
他自己的疑惑,很快就自我回答,然後在同袍間,愈說愈大聲:
我們又不是外交官,我們只不過是士兵,要是命令我們去死,我們就去死。要是我們受懲罰,那就是說罪有應得,我們可無權批評皇上。皇上承認拿破崙是皇帝,跟他訂立同盟,就是說應該如此。要是我們對什麼事都說三道四,那就沒有什麼神聖的東西了。這樣我們就會說,上帝不存在,什麼也不存在了...。
之後,尼古拉不斷喝酒,間接表達他內心的困惑與無奈處境。
一八一二年,尼古拉參與自發民團的軍事行動,並因此機緣認識安德烈妹妹瑪麗亞 公爵 小姐,之後甚至結為夫妻。戰爭結束後,尼古拉認真經營起農業。不過,尼古拉不喜歡當時流行的那套英國辦法,嘲笑經濟理論著作,不喜歡辦工廠、貴重產品或作物,甚至是單一農業生產。瑪麗亞公爵小姐驚訝於自己丈夫對農業的熱愛,他甚至為此興高采烈、得意洋洋。特別的是,尼古拉認為農民不僅是手段,而且是目的和法官。表面上是他在發號施令,但事實上是向農民學習其工作方法、語言,以及其對是非的判斷。
這個從尼古拉到列文,以至聶赫留朵夫,身分認同是從貴族漸漸趨向農民。列文會苦思於應不應採取更積極行動,把土地讓給人民;而到聶赫留朵夫這裡,卻真實採取行動,讓農民一時不知所措。這三個人,雖是小說人物,卻也是托爾斯泰不同時期的真實寫照。難怪列寧會一邊稱托爾斯泰是「俄國革命的一面鏡子」,一邊對高爾基說:一個實實在在的農民!在這位伯爵出現之前,我們文學裡就沒有一個真正的農民...。歐洲有誰能夠同他並肩媲美呢?...沒有!
所以,當尼古拉生氣、或真心愛著,或嘆息地說著「我們的俄國老鄉」時;其實,包括尼古拉與托爾斯泰自己,也正是標標準準地「俄國老鄉」。當他們指著別人時,其實也正描述著自己。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