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11/8/3------用「純粹」支撐那史詩的「整體」
                                      ------
《安娜.卡列尼娜》闊葉林夏季讀書會的「迴響之二」

 

        

          也像「森林之鐘」的闊葉林(感謝桑野小姐提供的,這一篇文章的所有照片。)


傳統西方古典美學的「史詩」,是指像「長河詩意般」,具有「整體性風格」的美學創作(註一)。雖然這「整體」,在今天資本主義社會,專業分工的運作邏輯下,幾已快被侵蝕殆盡。但,在托爾斯泰文學那裡,總體的「史詩」觀照,仍舊是,那麼有力地俯視批判當今。

 

與台中的一群好朋友們,透過三次讀書會:《戰爭與和平》、《復活》(包括杜斯妥也夫斯基的《罪與罰》)與《安娜.卡列尼娜》的閱讀與討論。我的認知是:學習嘗試把,過去的「整體性」重新喚回。然後,以個人的堅持與執著,進行著「毫無任何外加目的」的「純粹閱讀」。現在,我是那麼「天真地」相信著:人存在價值之可貴,我們好像也不經意地,實踐了一些些~~~。

 

做一件事,就是為了它自身,單純本身的「趣味」。在完成這個閱讀、討論的趣味過程中,完全摒除任何外加的目的。愈沒有任何「目的」,愈能彰顯出這「純粹」的可愛與迷人。

 

2011年以來,已經三次的「闊葉林讀書會」,我是這麼樣地「寶貝著的」!朋友笑著問我說:為什麼,大樹要你做什麼,你就做什麼!要你唸什麼,你就唸什麼!(心想:大家,不都是這樣嗎?)

 

其實答案是:我非常、非常珍惜這,難能可貴的「純粹」呢!

 

甚至以下是,我個人的主觀感受:這「純粹性」的堅持,可以抵擋「整體性」的衰落與被侵蝕,甚至繼續維護、擦亮這「整體性」。而這,正是我會「誇大其詞地」說,「來自闊葉林」的三次讀書會,也彷彿具有史詩般的風格。那確實是,意志上的「純粹」,想支撐這史詩的「整體」,能支撐多少算多少~~~。

 

以下依序是:「天空之詩」、「天國就在我們心中」,以及「沒有對錯,我是主人」。

 

1. 大約在冬季

126」的《戰爭與和平》,是「天空之詩」,是安德烈公爵兩次親赴戰場的「覺醒」與「悲壯」,但那仍舊依稀是,宗法封建社會的最後輓歌。

http://www.wretch.cc/blog/herbertmars/937697

 

2. 人間四月天

而「417」的《復活》,則是「天國就在我們心中」,那是聶赫留朵夫在法庭、監獄與農村的「重新復活」。即使我們討論重心,明顯轉移到杜斯妥也夫斯基的《罪與罰》,但也殊途同歸。終局,索尼雅給在監獄中的拉斯柯爾尼可夫一本福音書,雖未唸也未翻,但,卻是新生故事的重新開端。

http://www.wretch.cc/blog/herbertmars/982504

 

3. 那是誰的錯

731」的《安娜.卡列尼娜》,則應是「沒有對錯,我是主人」。對比宗教意含強烈的,書的卷首題詞「伸冤在我,我必報應」。

《安娜.卡列尼娜》的確是一本「完美藝術」的史詩小說。透過舞會、賽馬、割草,以至最後的1877年俄土戰爭討論,表面平靜但卻暗潮洶湧,「整體性」史詩風格,甚至在許多細節裡,也寓意其中。如:安娜在與伏倫斯基舞會後,注意到卡列寧的大耳朵(156頁);對比後來,安娜從伏倫斯基的面部表情,看出他對她的討厭(945-6頁)。還有,奧勃朗斯基這位,敏銳地適應「翻了一個身」的俄羅斯沒落貴族,也是具體而微。許多許多~~~。

http://www.wretch.cc/blog/herbertmars/1017390

 

                     

 

剛剛初步擬定,那幾萬字,即將要寫的托爾斯泰文章題目:〈把自己的一生,也寫成史詩的托爾斯泰〉。單單為了這個關鍵「標題」,前後想了約兩星期,然後不斷詢問周遭好友、一改在改。之後,還有可能再修改吧~~~。

 

人的一生,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算短,但每個人都有其,自己一生的歷「史」。在這有限的一生中,可以自覺地,將生命歷程,精練如「詩」般地生活著,是幸福的。托爾斯泰,還真的是透過其寫作與生活實踐,呈現出,誠實但也精彩的,「生命奮鬥史」。其最後的「出走」,更是劃下了,令人驚嘆與沈思的句點。

 

縱使,雖不能至,然心,可以嚮往之啊!

 

 

 

註一:關於「史詩」概念,西方古典美學的說法是(與維基百科寫的,差異甚多),社會巨大變遷下(歷史),人物情節,能具體而微地呈現這變化,像「詩」一般精練地鋪陳出來。即使是最枝微末節的場景安排,也會與這「整體主題」息息相關。

 

那,綿延20多年的倉本聰「來自北國」,是當代少數的史詩風格戲劇。1981年開始的「本篇」,到1995年祕密」時,1995劇情最後,在五郎家裡,時鐘指向下午3:30(大鐘的「咚」一聲),就是與五郎生命時鐘的緊密扣連(這是大樹闊老闆,難得的發現耶,哈~)。

 

如此不著痕跡,更大的前後對比是:「1992年巢立」,五郎還一直認為,他對子女有義務,忘了他們都已成人長大,繼續地介入「干涉」,結果倒在雪堆中,令人震撼與心疼;而「1995年祕密」,此時的五郎,已將自己調整為,從旁守護「不介入」(那一段,五郎在海邊對著小瑩說:隨時歡迎你回來富良野。就是典型的,每個細節都呼應著生命成長主題,史詩風格般呈現)。

 

倉本聰花了整整21年,讓每個演員自然地,呼應這「生命成長」,環環相扣,從一開始配樂史麥塔那的「莫爾島河」,到最後德布西「月光」詩意般的「遺言」,五郎在冰天雪地的大樹旁,象徵地說出他的想望,與生生不息。

大家可參考Sakuai以下的「倉本聰專區」:

http://www.wretch.cc/blog/sakuai&category_id=936992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erbertfrommar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