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09/9/4------聲音何時變成音樂

                                      想像音樂是有色彩的--莫內的「日出.印象」


一篇膽大卻自認心細的「草稿」試擬:

想像地球上有生命的生物,其所發出律動生命的聲音,是對宇宙永恆無言、寂靜蒼穹的回應。看似靜默的植物,其實也是有聲音的。從其發芽、伸展、茁壯、開花結果以至凋謝,在風中、在雨中,以其生物本能共同性,創造出一個令人心曠神怡的大自然世界。

而除了人之外的動物,當然更有其聲音展現,但以人的本位主義看,有和諧或不和諧的動物聲音,如鳥叫蟲鳴多屬和諧、而貓狗非合宜地喵吠則被厭惡為不和諧。但儘管如此,沒有自我意識的動物聲音,皆是其生物本能的反應。

而大自然演化到有自我意識的人之後,在人身上就兼具:沒有自我意識之前的身體感性感受與自我意識之後的理性思考。前者仍是每一個人都共有的共通性,呈現在人的聲音與其呼應大自然產生的和諧音。

聲音在何時變成人為音樂(包括節奏、和聲與旋律)?應就是人的自我意識的整個成長歷程,是有限生命對無限未知的反應、恐懼、歡娛與喊叫。一開始是群體的聲音共鳴
與個體獨自旋律並存:在群體聲音中,節奏與和聲是主軸,在共有的心跳節奏裡,群體中每個人彼此和諧和聲;另一方面,個體在擁有自我意識後的孤獨自我主旋律

而究竟是什麼時候出現少數個體發現自己與眾不同,而最早享受著獨特的獨白特權。或許確實是,少數個體有其創意特殊之處,眾人群體也樂於為其和聲節奏。而我們大概也可以想像最早的、可被接受的情形是,個體輪流出現、卻又很快融入群體的輪旋合唱曲。自我意識在這之中,載浮載沈恍惚其中,輪旋合唱曲是其誕生搖籃。

而音樂在何時變為更人為的語言(以至後來語言的文字化)?最早最素樸的語言應是由極為豐富的聲音組成,與歌唱般的詩歌共存極長一段時間。事實上具有強烈支配傾向、概念自我圓說的語言,是自我意識成長後理性思考下的巨大發展成果。在群體中強者的運用下,語言離聲音、音樂愈來愈遠,再加上繼續文字化後漸成統治者的工具。事實上,今天我們仍置身在這繼續異化發展的歧途中。



2009/9/2------我的音樂世界

 

                   畫家雷諾瓦的油彩作品
                 「鋼琴前的年輕姑娘」(1892年)

終於播放音樂的部分也學會了。

感謝sakuai的協助,

許多時候我真的很好奇,

她的「冰雪聰明」(這是她最喜歡人家稱讚她的形容詞)

是如何而來;

就如同她好奇我的許多火星想法。

我想,這應是「輕盈」與「沈重」的對比吧!

 

好了,現在應該來說說我的音樂世界了。

我必須承認,向他人分享與說明我對音樂的想法與「沈醉」,

是開這個blog的重大動力之一。

特別是這兩、三年身處北部這樣環境,

如果沒有音樂(特別是古典音樂)

幫我舒緩周遭的壓力,找到一個出口,

那生命的扭曲大概無法避免。

或者我應換個角度想,

是這樣無可逃避的現實世界,把我趕入

「正是音樂家以溫暖、和藹而多情的關懷所為我防護的境地」。

   

特別是加拿大鋼琴家顧爾德的想法、作為以及

其彈奏音樂的版本,讓我沈思、孤獨其中,

並向上聯繫到阿多諾、尼采等眾多思想家的音樂想法。

事實上,

「周遭暴虐的無言見證」一文,記述西東詩篇管絃樂團

最近這十年的動向,某方面也是自己處境的對照。

   

  畫家馬諦斯的油彩作品「音樂」(1939年)

先前,在學習測試的過程中,

我播放了貝多芬第三號鋼琴協奏曲的第三樂章,

詳細解釋在「置頂文的第二篇--一級一級走向充滿亮光之所在」。

 

之後,是貝多芬「大賦格曲」的弦樂版與鋼琴版,

其相關說明在「周遭暴虐的無言見證」的八之八

──「如果音樂還有積極意義」文章中。

 

而現在播放的是

布拉姆斯的〈主題與變奏〉鋼琴版

我記得我在回覆Maggie的留言裡,

就曾提過當時薩依德對大江健三郎的推薦,

「在傷心時可以湧出抑制悲傷的力量」

,雖然我現在放的並不是

布蘭德爾的版本(很難找,目前還未找到),

但應該雖不近亦不遠矣。

 

請大家多多指教與包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erbertfrommar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