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09/12/18------回一位「國境之南」同學的一封信

 

來自遠方,而且是國境之南的
轉校同學來信問我:

在一個基金會的調查裡,今天銀行家的價值遠遜於清潔工,

因為原本被視為創造財富的投資銀行家,

差一點把全球金融體系弄垮,造成眾多失業,反而是社會負擔。

 

 

信後面一句這麼說:

「我覺得,唸好多書卻帶來社會負面的影響好像不是原意。」

 

 

這封e-mail讓我回想起過去求學階段的關鍵轉變,

為何從資本主義價值觀的穆勒「功利主義」

轉為後資本主義的康德「契約論」。

(在這之前,我還曾相當長的時間沈迷在中國的新儒家傳統。)

 

 

所以,我常會向同學這樣比喻說:

早上我還在威權的新儒家懷抱裡,中午則跳進了自由競爭的功利主義,

下午3:30之後則跑到了公平正義的契約論...到現在。

 

 

事實上,穆勒是被當成功利主義的傳人,但也是清楚經歷

資本主義價值觀危機的第一人。

在其自傳中,穆勒詳述了這場危機的起始與後來發展:

 

 我直接問自己一個問題──「假定你生命之中所有的目標都實現了;假定你現在所期望的制度與見解的改變,可以在此刻全部完成,那麼,你會感到非常高興,非常愉快嗎?」一種無法壓抑的自我意識清晰地回答說:「不會!」於是,我的心往下沈;我的生命構建於其上的整個基礎崩潰了。本來,我的一切幸福,將要實現於對這個目標的持續追求;如今,這個目標已不在迷人,...似乎沒有什麼可以讓我活下去的了。

 

 半年之後,終有一線細微的亮光照射在我的陰鬱情緒上。那是偶然閱讀馬蒙特爾的回憶錄時,讀到一個段落,他敘述他父親去世後家人陷入一種痛苦的境地。但是當時只是小男孩的馬蒙特爾卻忽然得到一種啟示,由於這種啟示,他感覺到(也使家人感覺到):他將是家人的一切──即將填補家人所失去的一切。我生動地構想這個情景及其所引發的感情,感動的流淚了。從這個時刻起我的負荷減輕了。那種想法不再壓迫我...我認為自己還擁有一些原料,可以創造出所有的性格價值,以及所有的幸福可能性。...我認為:只有那些專注於另一個目標,而不是專注於自己幸福的人,才是幸福的。

(穆勒這本自傳國內有兩個不錯的中譯本。)

 

 

感受到自己對於別人的重要,如同小男孩馬蒙特爾,

使得穆勒從絕望的深淵中逐步站起。

後來,他更在閱讀華滋華斯的詩集中,

體會大自然鄉村美景,重新找回生命的喜悅與動力。

 

 

念很多書但眼中只有自己沒有他人,

就像投資銀行家,

長此以往造成他人與社會負擔而不自知。

 

 

而把自己與他人都列入考量,則自然會接受「公平正義」價值觀,

然後

過去那種以自利為中心的資本主義價值觀,

就再也說服不了自己了。

 

 

 

來自遠方同學的e-mail喚醒我過去的重要回憶,

也希望能解答她的疑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erbertfrommar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