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13/6/26------比權利宣言更重要的「義務宣言」

           ------〈從傳統走向開放的貴族----試論托爾斯泰的晚期風格〉(十之九)

                                  855f1d8d5431c7f884da9d539e4cb9ed  

                                                                                                  我們的公爵安德烈

六、比權利宣言更重要的義務宣言

 

西歐社會並沒有傳統與現代的銜接問題。雙元革命是從西歐本身的傳統,蛻變出來的現代,其現代是建立在傳統變遷的基礎之上。早期西班牙、葡萄牙對美洲的殖民,是殘酷的對整個傳統社會的徹底破壞;而後,當帶著雙元革命的法國與英國,取代對美洲、非洲與亞洲進行殖民時,此刻已是全球化大變局的開端。作為一個像歐洲、又不像歐洲的俄羅斯傳統社會,四十歲左右的托爾斯泰,完成了《戰爭與和平》,反省著這個對俄羅斯影響深遠的戰爭,做了一個,非西歐觀點的歷史哲學省思。

 

在《安娜.卡列尼娜》中,托爾斯泰透過列文批評歐化派,「學會了法語,卻犧牲了樸素的語言」;此外,英語頻繁地出現,還有鐵路與銀行。此時,雙元革命深深影響著俄羅斯社會,而接近五十歲的托爾斯泰,面對幾乎是無可抵擋的趨勢,其生命危機反映了傳統貴族的存在意義危機。

 

在《懺悔錄》裡,我們看見托爾斯泰越過布爾喬亞,直接聯繫上普羅大眾,從而克服了自己所屬階級的危機。經過「復活」後的托爾斯泰,他並沒有和眾多傳統貴族一樣,選擇與新興布爾喬亞「歷史性妥協」,成為「貴族資產階級」權貴的一份子。他以「懺悔貴族」的角色重新出發,要求包括傳統貴族、布爾喬亞與普羅大眾,共同攜手,從社會整體福祉考量,就在現世此岸,創造塵世天國。而這,早在托爾斯泰《戰爭與和平》的普拉東敘述,以及《安娜.卡列尼娜》裡列文與農民一起並肩割草勞動,就已看出端倪。

 

從這樣的角度看,我們或許能理解,為何托爾斯泰晚年,堅決要放棄所有財產,不能繼續「說一套,做一套」的日常生活。事實上,他不僅是與家人,也是與周遭熟悉的權貴世界分離。而其心志,正是邁向最廣泛的他者前進。其晚期的作品與其言行,證明,即使當今世界,貴族依舊有其積極存在意義。

 

布爾喬亞以個人主義出發的「權利宣言」,在光鮮亮麗的「自由平等博愛」口號下,掩藏著對國內弱勢者以及國外無力反抗民族的剝削。資產階級成了「成千上萬的小帝王」,即使傷害社會整體福祉也在所不惜。而由托爾斯泰所帶動出的開放貴族意義則是,重新喚回對整體福祉考量的「義務宣言」。而這是過去傳統貴族強調職責本分的再確認,並在遺忘一段時間後,由托爾斯泰再一次身體力行。而這是屬於開放貴族,對當今布爾喬亞資產階級「文化霸權」,強而有力的震聾發瞶之聲。

 

晚年托爾斯泰的文學創作,篇幅日益淺顯、寓言與通俗化。此時的他,在意的是,一般百姓能否理解他寫的小說,甚至他還會嘗試唸給農民聽,請他們發表意見。而這正是《藝術論》觀點的實際練習。托爾斯泰生命最後的幾個短篇(如〈同路人的談話〉、〈過路客和農民〉、〈村裡的歌聲〉、〈鄉村三日記〉與〈沃土(日記摘錄)〉等),與貝多芬晚期的六首鋼琴小品(Op.126),有某種程度的「異曲同工」。那是,裝飾繁華盡蛻,接近石化風景,正如阿多諾在評述那六首鋼琴小品所說的︰「它們不只是音樂裡最強大生產過程的碎片和紀錄,它們令人驚異的精簡還透露一種奇特的節縮,以及一種無機的傾向,通往不但是貝多芬,或許也是一切偉大晚期風格的最深邃祕密」(2009:236)。本文認為,在晚期風格上,托爾斯泰正是文學上的貝多芬。一九三四年阿多諾認為,貝多芬的晚期風格,是對他所處社會的自我放逐;一九七八年柏林(I. Berlin)則認為,托爾斯泰的直見往往令人不安,他「充分運用這天賦,破壞了自己與讀者的平靜」(1987:312)。

 

對貝多芬的「封閉式」尊崇,其實是誤解。他音樂的一生,是建立在對各方面的挑戰與創新。貝多芬晚年作品,甚至是一種暴躁的手勢,將音樂弄得和聲枯萎、瓦片紛飛。

 

而托爾斯泰的晚年作為,就像貝多芬第五號命運交響曲最後,樂聲一直不想停止,希望越過「最後一刻」,之後的之後。如此「繼續前行」的晚期風格,雖然現世生命有一定終點,但其所散發的力量,真如「永遠在旅途中」,讓後人緬懷不已。它彷彿期待注視著後代子孫,看我們如何回應與學習,「在爭取權利的同時,也知履行應盡義務。」而那確實是,傳統貴族走向開放貴族的最美麗身影之一。

 

參考文獻:

托爾斯泰著作

中譯本:

1981 《藝術與人生》(《藝術論》)。耿濟之(譯)。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1995 《人為什麼而活》。許海燕(譯)。台北:志文出版社。

        1995 《傻子伊凡》。許海燕(譯)。台北:志文出版社。

        1997 《伊凡.伊里奇之死》。許海燕(譯)。台北:志文出版社。

        1997 《人生論》。許海燕(譯)。台北:志文出版社。

1998 《村中三日:列.托爾斯泰散文集》。刁紹華(譯)。遼寧教育出版社。

2000 《列夫.托爾斯泰文集》共十七卷。汝龍(等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4 《托爾斯泰小說全集》共十卷。草嬰(譯)。台北:木馬文化。

2004 《天國在你心中》。孫曉春(譯)。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9 《懺悔錄:托爾斯泰精品集》。劉季星(譯)。復旦大學出版社。

英譯本:

    1997  The Gospel In Brief. Isabel Hapgood (trans.).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1998  Tolstoy: Plays (Volume Three, 1894-1910). Marvin Kantor with Tanya Tulchinsky (trans.).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2006  The Kingdom Of God Is Within You. Constance Garnett (trans.). New York: Dover Publications, INC.

    2009  Last Steps: The Late Writings of Leo Tolstoy. Jay Parini (ed.). Penguin Books.

其他中文部分:

上海譯文出版社(編)

    1983 《托爾斯泰研究論文集》。上海譯文出版社。

巴赫金(M. Bakhtin

    1998 《巴赫金全集》全六卷,2009年出版第七卷。河北教育出版社。

布爾加科夫(V. F. Bulgakov)

    1983 《垂暮之年:托爾斯泰晚年生活紀事》。陳伉(譯)。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陀思妥耶夫斯基(F. Dostoevsky)

2010 《費.陀思妥耶夫斯基全集》共二十二卷。陳燊(主編)。河北教育出版社。

岡察洛夫(I. Goncharov

    2008 《奧勃洛莫夫》。陳馥(譯)。人民文學出版社。

阿多諾(T. Adorno

    2009 《貝多芬:阿多諾的音樂哲學》。彭淮棟(譯)。台北:聯經出版。

柏林(Isaiah Berlin

    1987 《俄國思想家》。彭懷棟(譯)。台北:聯經出版。

高爾基(M. Gorky

    1959 《高爾基選集:回憶錄選》。巴金、曹葆華(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莫德(Aylmer Maude

    1984 《托爾斯泰傳》第一卷、第二卷。宋蜀碧、徐遲(譯)。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盧卡奇(G. Lukacs

    1987 《托爾斯泰論》。台北:南方叢書出版社。

羅曼羅蘭(R. Rolland

1992 《托爾斯泰傳》。傅雷(譯)。台北:帕米爾書店。

其他英文部分:

Adorno, T.,

2007(1947) Philosophy of Modern Music. A. G. Mitchell and W. V. Blomster (trans.). London : Continuum.

Benjamin, Walter

1978 Reflection: Essays, Aphorisms, Autobiographical Writings. E.Jephcott (trans.). New York : Schocken Books.

Berlin, Isaiah

    1979 Russian Thinkers. New York: Penguin Books.

Hobsbawm, Eric

    1996(1962) The Age of Revolution, 1789-1848. New York : Vintage Books.

Lukacs, Georg

1950  Studies in European Realism: A Sociological Survey of the Writings of Balzac, Stendhal, Zola, Tolstoy, Gorki and Others. E. Bone (trans.). London : The Merlin Press.

1980  “Realism in the Balance,” pp. 28 -59 in Ronald Taylor (ed.), Aesthetics and Politics. London : Verso.

Mill, J. S.

1957 Autobiography. New York : The Bobbs-Merrill company, Inc.

Said, Edward

1975 Beginnings: Intention and Method. New York : Columbia University Book.

1983 The World, the Text, and the Critic. Vintage.

1994 Culture and Imperialism. New York : Vintage Books.

2004 From Oslo To Iraq and The Road Map. New York : Vintage Books.

2006 On Late Style: Music and Literature Against the Grain. New York: Pantheon Books.

Vinisky, Ilya 

        2010 “The Worm of Doubt: Prince Andrie’s Death and Russian Spiritual Awakening of the 1860s”. in Donna Tussing Orwin (ed.). Anniversary Essays On Tolsto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erbertfrommars 的頭像
    herbertfrommars

    愛自己,愛這個世界

    herbertfrommar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