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6/26------比權利宣言更重要的「義務宣言」
------〈從傳統走向開放的貴族----試論托爾斯泰的晚期風格〉(十之九)
我們的公爵安德烈
六、比權利宣言更重要的義務宣言
西歐社會並沒有傳統與現代的銜接問題。雙元革命是從西歐本身的傳統,蛻變出來的現代,其現代是建立在傳統變遷的基礎之上。早期西班牙、葡萄牙對美洲的殖民,是殘酷的對整個傳統社會的徹底破壞;而後,當帶著雙元革命的法國與英國,取代對美洲、非洲與亞洲進行殖民時,此刻已是全球化大變局的開端。作為一個像歐洲、又不像歐洲的俄羅斯傳統社會,四十歲左右的托爾斯泰,完成了《戰爭與和平》,反省著這個對俄羅斯影響深遠的戰爭,做了一個,非西歐觀點的歷史哲學省思。
在《安娜.卡列尼娜》中,托爾斯泰透過列文批評歐化派,「學會了法語,卻犧牲了樸素的語言」;此外,英語頻繁地出現,還有鐵路與銀行。此時,雙元革命深深影響著俄羅斯社會,而接近五十歲的托爾斯泰,面對幾乎是無可抵擋的趨勢,其生命危機反映了傳統貴族的存在意義危機。
在《懺悔錄》裡,我們看見托爾斯泰越過布爾喬亞,直接聯繫上普羅大眾,從而克服了自己所屬階級的危機。經過「復活」後的托爾斯泰,他並沒有和眾多傳統貴族一樣,選擇與新興布爾喬亞「歷史性妥協」,成為「貴族資產階級」權貴的一份子。他以「懺悔貴族」的角色重新出發,要求包括傳統貴族、布爾喬亞與普羅大眾,共同攜手,從社會整體福祉考量,就在現世此岸,創造塵世天國。而這,早在托爾斯泰《戰爭與和平》的普拉東敘述,以及《安娜.卡列尼娜》裡列文與農民一起並肩割草勞動,就已看出端倪。
從這樣的角度看,我們或許能理解,為何托爾斯泰晚年,堅決要放棄所有財產,不能繼續「說一套,做一套」的日常生活。事實上,他不僅是與家人,也是與周遭熟悉的權貴世界分離。而其心志,正是邁向最廣泛的他者前進。其晚期的作品與其言行,證明,即使當今世界,貴族依舊有其積極存在意義。
布爾喬亞以個人主義出發的「權利宣言」,在光鮮亮麗的「自由平等博愛」口號下,掩藏著對國內弱勢者以及國外無力反抗民族的剝削。資產階級成了「成千上萬的小帝王」,即使傷害社會整體福祉也在所不惜。而由托爾斯泰所帶動出的開放貴族意義則是,重新喚回對整體福祉考量的「義務宣言」。而這是過去傳統貴族強調職責本分的再確認,並在遺忘一段時間後,由托爾斯泰再一次身體力行。而這是屬於開放貴族,對當今布爾喬亞資產階級「文化霸權」,強而有力的震聾發瞶之聲。
晚年托爾斯泰的文學創作,篇幅日益淺顯、寓言與通俗化。此時的他,在意的是,一般百姓能否理解他寫的小說,甚至他還會嘗試唸給農民聽,請他們發表意見。而這正是《藝術論》觀點的實際練習。托爾斯泰生命最後的幾個短篇(如〈同路人的談話〉、〈過路客和農民〉、〈村裡的歌聲〉、〈鄉村三日記〉與〈沃土(日記摘錄)〉等),與貝多芬晚期的六首鋼琴小品(Op.126),有某種程度的「異曲同工」。那是,裝飾繁華盡蛻,接近石化風景,正如阿多諾在評述那六首鋼琴小品所說的︰「它們不只是音樂裡最強大生產過程的碎片和紀錄,它們令人驚異的精簡還透露一種奇特的節縮,以及一種無機的傾向,通往不但是貝多芬,或許也是一切偉大晚期風格的最深邃祕密」(2009:236)。本文認為,在晚期風格上,托爾斯泰正是文學上的貝多芬。一九三四年阿多諾認為,貝多芬的晚期風格,是對他所處社會的自我放逐;一九七八年柏林(I. Berlin)則認為,托爾斯泰的直見往往令人不安,他「充分運用這天賦,破壞了自己與讀者的平靜」(1987:312)。
對貝多芬的「封閉式」尊崇,其實是誤解。他音樂的一生,是建立在對各方面的挑戰與創新。貝多芬晚年作品,甚至是一種暴躁的手勢,將音樂弄得和聲枯萎、瓦片紛飛。
而托爾斯泰的晚年作為,就像貝多芬第五號命運交響曲最後,樂聲一直不想停止,希望越過「最後一刻」,之後的之後。如此「繼續前行」的晚期風格,雖然現世生命有一定終點,但其所散發的力量,真如「永遠在旅途中」,讓後人緬懷不已。它彷彿期待注視著後代子孫,看我們如何回應與學習,「在爭取權利的同時,也知履行應盡義務。」而那確實是,傳統貴族走向開放貴族的最美麗身影之一。
參考文獻:
托爾斯泰著作
中譯本:
1981 《藝術與人生》(《藝術論》)。耿濟之(譯)。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1995 《人為什麼而活》。許海燕(譯)。台北:志文出版社。
1995 《傻子伊凡》。許海燕(譯)。台北:志文出版社。
1997 《伊凡.伊里奇之死》。許海燕(譯)。台北:志文出版社。
1997 《人生論》。許海燕(譯)。台北:志文出版社。
1998 《村中三日:列.托爾斯泰散文集》。刁紹華(譯)。遼寧教育出版社。
2000 《列夫.托爾斯泰文集》共十七卷。汝龍(等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4 《托爾斯泰小說全集》共十卷。草嬰(譯)。台北:木馬文化。
2004 《天國在你心中》。孫曉春(譯)。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9 《懺悔錄:托爾斯泰精品集》。劉季星(譯)。復旦大學出版社。
英譯本:
1997 The Gospel In Brief. Isabel Hapgood (trans.).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1998 Tolstoy: Plays (Volume Three, 1894-1910). Marvin Kantor with Tanya Tulchinsky (trans.).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2006 The Kingdom Of God Is Within You. Constance Garnett (trans.). New York: Dover Publications, INC.
2009 Last Steps: The Late Writings of Leo Tolstoy. Jay Parini (ed.). Penguin Books.
其他中文部分:
上海譯文出版社(編)
1983 《托爾斯泰研究論文集》。上海譯文出版社。
巴赫金(M. Bakhtin)
1998 《巴赫金全集》全六卷,2009年出版第七卷。河北教育出版社。
布爾加科夫(V. F. Bulgakov)
1983 《垂暮之年:托爾斯泰晚年生活紀事》。陳伉(譯)。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陀思妥耶夫斯基(F. Dostoevsky)
2010 《費.陀思妥耶夫斯基全集》共二十二卷。陳燊(主編)。河北教育出版社。
岡察洛夫(I. Goncharov)
2008 《奧勃洛莫夫》。陳馥(譯)。人民文學出版社。
阿多諾(T. Adorno)
2009 《貝多芬:阿多諾的音樂哲學》。彭淮棟(譯)。台北:聯經出版。
柏林(Isaiah Berlin)
1987 《俄國思想家》。彭懷棟(譯)。台北:聯經出版。
高爾基(M. Gorky)
1959 《高爾基選集:回憶錄選》。巴金、曹葆華(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莫德(Aylmer Maude)
1984 《托爾斯泰傳》第一卷、第二卷。宋蜀碧、徐遲(譯)。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盧卡奇(G. Lukacs)
1987 《托爾斯泰論》。台北:南方叢書出版社。
羅曼羅蘭(R. Rolland)
1992 《托爾斯泰傳》。傅雷(譯)。台北:帕米爾書店。
其他英文部分:
Adorno, T.,
2007(1947) Philosophy of Modern Music. A. G. Mitchell and W. V. Blomster (trans.). London : Continuum.
Benjamin, Walter
1978 Reflection: Essays, Aphorisms, Autobiographical Writings. E.Jephcott (trans.). New York : Schocken Books.
Berlin, Isaiah
1979 Russian Thinkers. New York: Penguin Books.
Hobsbawm, Eric
1996(1962) The Age of Revolution, 1789-1848. New York : Vintage Books.
Lukacs, Georg
1950 Studies in European Realism: A Sociological Survey of the Writings of Balzac, Stendhal, Zola, Tolstoy, Gorki and Others. E. Bone (trans.). London : The Merlin Press.
1980 “Realism in the Balance,” pp. 28 -59 in Ronald Taylor (ed.), Aesthetics and Politics. London : Verso.
Mill, J. S.
1957 Autobiography. New York : The Bobbs-Merrill company, Inc.
Said, Edward
1975 Beginnings: Intention and Method. New York : Columbia University Book.
1983 The World, the Text, and the Critic. Vintage.
1994 Culture and Imperialism. New York : Vintage Books.
2004 From Oslo To Iraq and The Road Map. New York : Vintage Books.
2006 On Late Style: Music and Literature Against the Grain. New York: Pantheon Books.
Vinisky, Ilya
2010 “The Worm of Doubt: Prince Andrie’s Death and Russian Spiritual Awakening of the 1860s”. in Donna Tussing Orwin (ed.). Anniversary Essays On Tolsto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