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6/27------一樣的天空,不一樣的心境
------〈從傳統走向開放的貴族----試論托爾斯泰的晚期風格〉(十之十「後記」)
從以下附錄的寫作簡略紀事裡,可以清楚知道,這篇托爾斯泰文章,
是源自四十五歲時的自我期許。
還有一年多的時間,可以去想像五十歲時,
要做些什麼。
單是這樣的想像,就會讓我沈思,然後仰望外面的天空。
以下是這篇文章的「寫作簡略紀事」。
2009/11/21------給45足歲自己的山海之歌
對比40的徒步百拉卡,
今年45,卻決定要把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看完;
是年紀漸高的「昔我往矣」,
還是心境漸趨內向與內斂的另一種「蛻變」。
我想:
百拉卡的漫步是體力與意志的挑戰;
而《戰爭與和平》的閱讀,則是
知識與精神上的長征。
2010/8/3------它是文字的永恆紀念碑
俄文直譯,全書近1600頁的《戰爭與和平》
(草嬰譯,木馬文化出版),
就是這樣看了近一年。
(我翻閱「給45足歲自己的山海之歌」blog文章,再次確認這樣的時間點。)
而閱讀此書,其實也是
作為郭老師的指導學生,間隔將近20年的履行承諾。
「西洋史」研究所階段,
當時學生們環繞在法國大革命之後的世界史發展,
拿破崙的崛起、1812的征俄失敗,
以至接下來近百年的歐洲和平,一直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在一次私下場合,郭老師這麼說著:
研究歷史者,除了歷史文獻外,應該更廣泛閱讀,
特別是著名的文學作品,我想,
《戰爭與和平》應會是很重要的參考。
這一段非正式的談話,我記了20年以上,
而沒想到終於在這個暑假,回應了這個諾言,
同時也深刻體會當時郭老師的「用心」。
2011/1/27------托爾斯泰的身影反過來直視西歐文明
在托爾斯泰之後,俄羅斯發生1917年的蘇維埃革命,
西歐以至連帶它所遍及的殖民地發生了兩次世界大戰,
個人甚至認為,
在進入21世紀的前10年剛結束此刻,
托爾斯泰的文學依舊有效地
述說著人們的歡笑、悲傷,甚至是昇華~~~。
我,
仍舊研讀著托爾斯泰的習題,
並練習著自己的解答。
在這個被稱為「遠東」的島嶼上,
對著旁人說著,托爾斯泰的艱難,其實依舊是我們的艱難。
時而清醒、時而迷惘,
「不知人類歷史,究竟是在往前推進,還是在往後倒退?」
在這近50知天命此刻,
似乎竟也提早地,
「最廣義的宗教」轉向。
2012/2/16------依舊是「一百年的孤獨」
寫作托爾斯泰文章,已接近尾聲階段。當決定把其中關鍵標題,改為「從藝術創作走向道德實踐」,對於此時此刻的自己,心中有著更多的迴響與感慨。《戰爭與和平》與《安娜.卡列尼娜》,大家已不會質疑托爾斯泰的藝術創作實力。而當他毅然面對自己良心,走向道德實踐時,這一段一八八二年,書信中的話,現在看來,還是非常動人:
看看我從前的生活和我現在的生活,你就會明白,我是竭力想實行它們的,...但我不知道怎麼去做。...我盡全力試著實行它,在我每一次失敗的時候,我不只是懺悔,還祈求幫助,使我能實現它,我很樂意遇到和傾聽任何像我一樣探索這條道路的人。
不過,顯然書信的對象恩格哈爾特,與托爾斯泰的「道路」並不一樣。
而這,讓我聯繫起,前一篇blog文章〈在真善美中的安娜與列文〉,其中提及「杜思妥也夫斯基以真或美,來質疑托爾斯泰的善,想必托爾斯泰也不知如何回應起。」
那個質疑的時間點是,一八七七年。
最近又詳知,屠格涅夫一八八三年,寫給托爾斯泰的最後一封信,勸其,從善的堅持,轉回之前的藝術創作,「我的朋友,回到文學活動上來!」
從中我們也得知,托爾斯泰的「探索道路」,也還是不為屠格涅夫所理解。
著名的托爾斯泰傳記作家,英國人莫德在這之中,寫了這樣類似的話:
如果,我們不能真正理解,托爾斯泰為何後來探索,並寫成類似說教的《那麼我們該做什麼》,並為其感動時,
那麼,我們怎能真正地,理解並欣賞《戰爭與和平》?
問題是,在今天的台灣,我們絕大部份人,仍只熟悉《戰爭與和平》;對於其之後的《那麼我們該做什麼》,我們有多少理解呢!
2012/12/29------那屬於俄羅斯的台中闊葉林文學饗宴
想起了那源自,2010年「大約在冬季」的約定...
我想即使很多、很多年之後,我們都會跟旁邊的人,這樣說著:
我們台中闊葉林書店,曾經有兩年,是屬於托爾斯泰與陀思妥耶夫斯基
的文學饗宴。
那是,史詩與悲劇交錯的眾聲喧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