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48976.jpgM. Sandel與亞里斯多德

一、緒論                          
       
        一個人,非常易於將自己優視於眾人之上,尤其是那些擁有權力、金錢與知識優勢的人,更是沾沾自喜於自己才華出眾。 
        一個文化,也非常易於將自己文化優視於其他文化之上,將自己的文化視為最優秀的種族文化,並認為其他種族為劣等人、野蠻人。  
        從個人優越放大至種族優越,實由個人自我中心偏見,由個體以至整體的一氣呵成。而亞里斯多德的學說,可說是以上人類優越意識的典型縮影,白種人優越意識的源頭。
        本文即是詮釋並致力批判亞里斯多德的德性優越意識(註一),從《倫理學》的「德性之人」、《政治學》「德性之公民」、「德性之希臘公民」以至到《天界論》、《自然學》、《形上學》的「德性宇宙觀」。從政治人類學(註二)角度看,當亞里斯多德將此德性優越意識運用到政治領域時,那無所謂善、惡的「自然狀態」(the state of nature )便一去不復返,而可怕的宰制、奴役、剝削便如影隨形地與人類歷史常在。
        無可掩飾的是,當亞里斯多德頌揚少數希臘公民可以獲得「政治參與砥礪種種美德,以共同促進幸福美好生活」(Pol.1280a31;1281a3;1331b38-39;1332a35-39 )時,其代價是非公民、奴隸、外邦人被宰制、奴役、剝削的悲哀。
        亞里斯多德這種把自己的快樂建築在別人的痛苦之上的學說,無論其如何美化,正是西方白種人把自己快樂建築在別種族人的痛苦之上的羊皮學說。因此,批判亞里斯多德的德性優越意識是反擊西方中心論思考(註三)的第一步。


        二、如此偉大的德性之夢 

        (一)《倫理學》的「自重之人」( a high-mindedness person )

        亞里斯多德在《倫理學》第一書中,認為人的善就是幸福,所有的人都追求幸福美好的生活,同時幸福的定義是靈魂順乎全德的活動(EN.1102a5 )。因此,亞里斯多德認為,了解人的德性,並進而實踐,是人的善、也是幸福。  
        《倫理學》全書的主軸很大部份在詮釋德性,亞里斯多德將之區分為倫理德性(ethical virtue)與理智德性(intellectual virtue ):倫理德性是實踐的,在眾多過與不及中尋求中庸,比如在浪費與鄙吝之中是慷慨,在放縱與怯懦之間是節制;而理智德性不是實踐的,它只有真和假,而不造成善與惡,靈魂透過五種方式取得真理:技藝(art )、知識(knowledge )、明智(prudence)、智慧(wisdom)、理智(intuition )。  
        以上亞里斯多德對德性的詮釋,其實充滿了主觀的期望,最大的問題在於德性的標準難定,不管是倫理德性的中庸或是理智德性的真理,都是見仁見智,不可能有定於一尊的標準。  
        事實上,亞里斯多德的主觀期望,正反映他貴族階級的優越意識。獲得理性必須要有閒暇,而城邦中的工匠終日汲汲營生沒有閒暇,是難能培養他所謂的德性。在談及倫理德性的大方(magnificence),亞里斯多德更不避言的指出「這類大方德性只適合于那樣一些人,他們的產業是由自身掙得,或從祖先親朋那裡取得;只適合于那些出身高貴、德高望重的人物,因為所有這一切都具有巨大的價值。只有這樣的人才能成為大方的人,...」(EN.1122b30-35 )。  
        亞里斯多德的御醫家庭出身,使他無法理解出身寒微的人,也會有高尚的情操、德性。

        亞里斯多德貴族階級的德性優越意識,在他對自重的詮釋時,徹底表露無遺,「自重顧名思義,是與重大事物有關的品質。...倘若一個人把自己看作很重要而高大,而實際上也是重要而高大的,那麼他就是真的重大」(EN.1123a35-1123b4 )。亞里斯多德認為自重彷彿是德性中的一顆明珠,它必須是高尚(nobility)與善良(goodness)俱全。
        自重的人非常重視榮譽,除非有光榮偉大的事業他不著手,他很少忙忙碌碌,而只做一些巨大而有名聲的事情;同時他也是最有價值與最善良的人。亞里斯多德也清楚這樣的人是孤芳自賞、難與人相處的,「對于那些俗流之輩和細微末節的贊揚則報以輕蔑,認為這是毫無價值的」(EN.1124a10-11 )。
        然而,如果有其他人也以自己一套標準自視甚高,怎麼辦呢﹖所幸亞里斯多德認為幸運(good luck )對自重是重要的(EN.1124a21),幸運包括出身高貴(high lineage)、權貴(political power or wealth )等,這使擁有幸運的自重之人可以超越他人之上。雖然,亞里斯多德沒有直言幸運就是自重的標準,然亞里斯多德的權貴門檻在此不言而喻。    

        (二)《政治學》的「才德出眾之人」(an outstanding person)  

        雖然自重之人可說是德性發揮到極致的縮影,然亞里斯多德認為多數一般希臘公民並不可能有如此高的德性。

        因此,在《倫理學》最後,亞里斯多德感慨地說,「...,但德性卻沒有能力促使大多數人去追求善與美。這些人在天性上就是不顧羞恥,只知恐懼。他們避開邪惡並不是由於羞恥,而是懲罰。...。理論怎樣來塑造這類人呢」(EN.1179b10-17 )?
        亞里斯多德不如蘇格拉底那般樂觀,不認為「德性即知識」(virtue is knowledge ),即知曉知識不一定等於擁有德性。尤其在倫理學著作中有關自制(continence)與不自制(incontinence)的分析,亞里斯多德比蘇格拉底對人性有更深刻的了解。人性是脆弱的,稍不留意,便會走向中庸的兩端,過或不及。  
        亞里斯多德為此開始展開他《政治學》的構築,「顯然,對德性的共同關心要通過法律才能出現」(EN.1180a35)。最好的辦法是建立一個關於公共規則的正確制度,因為法律不僅是出於思考和理智,同時也有強制力,稍後,亞里斯多德便開始講演《政治學》。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亞里斯多德的《政治學》是源於他對倫理學在適應眾人時之不足而思予以補足。  
        然《政治學》的目的是從屬於《倫理學》的,亞里斯多德一再強調「政治團體的存在並不由於社會生活,而是為了美善的行為」(Pol.1281a3)。據此,我們可以推論亞里斯多德的政治生活,不是為社會整體的福祉,而是要維護少數有德性之公民的良善生活。至於那些沒有德性之非公民,思考如何使他們安於其「應有」的職分。  
        所以在《政治學》一書中,亞里斯多德認為政治上的善(political good)就是正義(justice ),而其意義是「政治權利的分配,必須以人們對於構成城邦各要素的貢獻大小為依據(Pol.1283a13 )。亞里斯多德認為德性高的人對城邦貢獻大是自然的,因此最好的政體就是共和政體(polity),權利的分配按照其貢獻大小合理分配,彼此互不侵犯。  
        依先前《倫理學》的假設,權貴者人數少但德性高、平民人數多但德性少,在權利均分的情況下,每一個權貴的發言權遠比每一個平民的發言權為高。因此說亞里斯多德的正義是確保提高那些自認德性高之公民的權益,一點也不為過。  
        亞里斯多德政治生活的德性優越意識,在對「才德出眾之人」的詮釋時達到頂峰。才德出眾之人是德性極高的公民,共和政體不適合於他,其他平庸之人皆應聽命於他,其德性特出只有《倫理學》的「自重之人」可與之比擬(註四)。
      假如現在有一個人--或若干人,而其數只是城邦的一部分,不足以組成城邦的全部體系--德性巍然,全邦其他的人于個人的品德以及所表現的政治才能而論,誰也比不上他或他們,這樣的人或若干人就不能被囿於城邦一隅之內;他或他們的德性才能既超越于其他所有的人,如果使他或他們同其餘的人享有同等的權利,這對他或他們就不公平了。這樣卓絕的人物就好像人群中的神祇。法制只應該限制出身和能力相等的眾人。對於這樣的人物,就不是律例所能約束的了。他們本身自成其為律例。誰要企圖以法制來籠絡這樣的人物,可說是愚蠢的,...(Pol.1284a4-14 )。  
        「才德出眾的人」因其德性巍然,眾人皆比不上,所以亞里斯多德認為所有政治權力皆應歸於他,「唯一的解決方式,而且也是順乎自然的方式,只有讓全邦的人服從於這樣的統治者:於是,他便成為城邦的終身君王」(Pol.1284b32-33)。
然而究竟由誰來認定誰是「才德出眾之人」,往後的人類歷史顯示,幾乎都是自認德性高超、天縱英明的人,認定自己才是「才德出眾之人」。

  *     *                *              *              *

        《倫理學》中出現「自重之人」,我們可以說亞里斯多德有自己的權利認定誰是自重之人,即使是出身貴族的亞里斯多德認定權貴是自重的必要條件也無妨。因為各人有各人的價值判斷,只要不要妨害到他人的公共權利也就無所謂。但在《政治學》這門處理公眾之事的範疇中,亞里斯多德仍一如在《倫理學》時般主觀認定、自說自話,以個人成見之私論斷公眾之事,那麼公眾自然不必理睬亞里斯多德之所言。況且,誰對城邦貢獻大,其衡量的標準也是有問題,如果沒有工匠的勞動付出,那才德出眾的哲學家怎能安心沉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erbertfrommars 的頭像
    herbertfrommars

    愛自己,愛這個世界

    herbertfrommar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