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托爾斯泰的最終出走

五、亞里斯多德德性宇宙觀之詮釋與批判

        亞里斯多德的德性優越意識並未在「德性之希臘公民」打住,他更進一步將此優越意識擴充到人類所知的極限--整個宇宙。

        亞里斯多德所言的「自重之人」、「才德出眾之人」是德性最優越的人,由於們沈思最多、至福最多,「這樣卓絕的人物就好像人群中的神祇」(Pol.1284a10 )。;另一方面,亞里斯多德將宇宙的最後原因(目的因)歸為最初推動者神時,並認為神的本質是永恆的、最好的沈思活動(Met.1072b13-19)。至此,亞里斯多德的德性優越意識在起點--「自重之人」、「才德出眾之人」,與終點--神,共同以「沈思活動」為連結,終成一圓滿的封閉循環。

        (一)其德性宇宙觀之詮釋

        對亞里斯多德德性宇宙觀的詮釋,將從其著作中分兩部份討論:1.《天界論》(On the Heavens)中對宇宙元素的討論,以及2.《自然學》(Physics )與《形上學》(Metaphysics )中對宇宙活動之源的討論。
        1.《天界論》
        亞里斯多德將宇宙分為截然不同的兩部份:月亮以下的地界由四元素構成,分別是地(earth )、水(water )、氣(air )與火(fire),火與氣直線上升,地與水直線下降;月亮以上的氣體是由能做循環活動的元素乙太(aether)構成(Hea.270b23),以太是比其他四元素更神聖、更寶貴的元素。地界的四元素是不能延續、有限的,而天體的以太是循環永恆的。
        2.《自然學》與《形上學》
        亞里斯多德將天體的以太神聖化實有他另一層面宗教的考慮,是為了要推出宇宙活動之源的存在。為此,他更明白表示考慮這存在的本質不是自然學的一部份(Phys.184b27-185a4 )。天體的活動是以太元素循環永恆,但這活動的源頭在哪?亞里斯多德回答這問題時,由於其宗教考慮,放棄動力因的解釋,而以目的因取代,即認為有一不動的推動者(the unmoved mover )推動循環,而祂就是宇宙的最後原因。從以上對亞里斯多德三部著作的解釋中,我們可以對其德性宇宙觀做以下三個層面推論:
        1.由於宇宙的最後原因、最後目的是神,而祂又是最神聖的第一因,不動的推動者。因此,宇宙的萬事萬物莫不以彰顯祂為主要目的,萬事萬物的善皆是要成就祂的本質--永恆的、最好的沈思活動。
        2.有德性的希臘公民猶如上帝的選民,其中德性最高的「自重之人」或「才德出眾之人」,由於他們能進行如神般最高尚哲學沈思活動,因此,他們最接近神。他們甚至是世間的神,萬事萬物也應以他們為目的。
        3.世間的萬事萬物,包括那些無德性之人,沒有其本身存在的目的,他們存在的意義,只不過是成全德性之希臘公民培養德性、哲學沈思的工具,並藉此可彰顯神的最後目的。至此,以上推論實可把亞里斯多德的德性宇宙觀視為一宗教學說,因為從1.→2.→3.的過程皆是不容懷疑的主觀認定。因此,當歐洲中古世紀基督教神學家阿奎那(Thomas Aquinas)融合亞里斯多德學說發展成士林(煩瑣)哲學(Scholasticism )時,便再契合不過了。

        (二)其德性宇宙觀之批判

        1.其宇宙觀之批判
        不管是宇宙元素或宇宙活動之源的討論,亞里斯多德的看法,今天看來是相當荒謬的。關於宇宙元素的討論,將天體與地界做不同元素的區分,在牛頓(Issac Newton)時被推翻,牛頓認為天體與地界之運行活動都受同一法則支配。另一方面,今天的外太空探險也早已證實牛頓的說法,月亮之上與之下沒有區分,更沒有所謂的以太元素,亞里斯多德的以太元素之說是受當時天文科技所限,以及他個人的宗教考量。
        而宇宙活動之源,也就是不動的推動者討論,康德在1755年的《自然通史和天體論》著作,不僅反對目的因,也反對動力因。康德甚至是將這第一次推動問題取消,以逐漸生成(developing)取代永恆存在(being ),他說地球和整個太陽系表現為某種在時間的進程中逐漸生成的東西(1969:25)。以今天天文學家普遍接受的「大霹靂理論」(the big bang theory ),即宇宙最初是一大爆炸,往後是不斷擴張的歷史歷程。因此我們可以說,今天的天文學是證實康德的說法(註十四)。
        2.其德性宇宙觀之批判
        由於全能的、不動的推動者神是宇宙的最後目的,而最接近神的是「德性之希臘公民」,尤其是「自重之人」與「才德出眾之人」。而這些世間的上帝選民,由於他們最接近神,最了解神,因此他們有權決定世間的萬事萬物,甚至主宰那些不可能了解神的無德性之人,而這一切決定與主宰,其最終目的,就是要彰顯神的偉大。

        *          *          *           *           *

        至此,我們可以說,亞里斯多德的德性宇宙觀實是舊約聖經的哲學翻版,只是猶太人換成「德性之希臘公民」罷了。

        如果說,猶太教是人類宗教心靈上,從泛神論到一神論的最大心裡革命;那麼亞里斯多德的德性宇宙觀則是西方人知識思考上,最原初優越意識的根源。透過「彰顯神偉大」如此不容置喙的藉口,本國非公民、奴隸、外邦人,甚至是地球環境,成為這群自認德性優越的人,實踐德性的必要工具(註十五)。

        因此當亞里斯多德說,大自然生長著豐富的植物,繁育眾多動物,而「天生一切動物應該都可以供給人類的服用」(Pol.1256b20-21),我們一點也不驚奇,甚至可以說,今天的生態保護者實可以從公元前四世紀亞里斯多德的德性宇宙觀中尋找到其神聖憎恨之源。而如此以人(而且是少數自認有德性之人)為主的德性宇宙觀實是今天地球生態危機的最早淵源(註十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erbertfrommars 的頭像
    herbertfrommars

    愛自己,愛這個世界

    herbertfrommar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